先回顧一下“凈水器”的前世今生。
19世紀70年代,美國的科學家向全世界披露了經過氯處理的自來水的致癌問題。之后,美國開始流行家用的終端凈化裝置,對自來水進行深度凈化。至此誕生了家用凈水器。
氯處理過的自來水為何會致癌?
自來水經過水廠、管道到居民家里。水廠一般通過氯化和臭氧進行消毒,大部分中國的水廠是氯消毒。為了防止自來水在經過管道時二次污染,水出廠前需要增加氯的投放量,投放量取決于龍頭水,飲用水標準規定龍頭水里的含氯量≥0.05。
經過氯化的水會產生300多種消毒副產物,其中三氯甲烷、一氯二溴甲烷等被列為強致癌物,且有致畸和神經毒性作用,這些消毒副產物一般被統稱為“余氯”。
美國人針對“余氯”制定了《消毒與消毒副產物條例》,規定飲水中總三鹵甲烷濃度不得高于0.08mg/L。中國的自來水標準中“三鹵甲烷”的規定是:
“該類化合物中各種化合物的實測濃度與各自其限值的比值之和不超過1”。
我翻譯一下:中國自來水標準不打算用一個指標來代表總三鹵甲烷。因此分別規定了三氯甲烷(氯仿)限值0.06mg/L。三溴甲烷(溴仿)限值0.01mg/L,一氯二溴甲烷限值0.1mg/L,二氯一溴甲烷限值0.06mg/L。
很多人看到這里,會質疑:為何美國會對余氯的規定值要比中國嚴格?這里理應要擴展討論“自來水消毒”的問題,但篇幅限制。我僅引用WHO《飲用水水質準則》上的一段話,幫助大家理解。“水處理過程中化學消毒機的使用常常導致化學副產物的產生。但是,與消毒不充分可能引起的風險相比,這些副產物帶來的健康風險是很小的。重要的是,不能為了控制消毒副產物而犧牲消毒效果。”這句話特別適用于咱們中國的水資源現狀。有一點飲用水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自來水標準規定了106項指標,其中消毒副產物指標僅占5項。
所以,我們討論的是:要不要為了這5項指標,犧牲對其余101項指標(大部分為強致癌物)的控制。
為了降低余氯的危害,歐美大多數自來水廠都改成了臭氧消毒(消毒副產物為溴酸鹽),上海、北京的小部分水廠改了,但是絕大多數中國自來水廠在近十年內是很難改造的。
作為普通群眾,怎樣判斷自家的自來水“余氯超標”?怎么解決“余氯超標”的問題?前提是客觀地對待“余氯”,不要輕視其危害性,也不必在商家的渲染下人心惶惶。
余氯的味闕值很低。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喝”或者“聞”就可以判斷余氯的情況。把水燒開可以解決大部分余氯;白開水的“漂白粉味”還是很濃的話,則可以通過凈水器來處理。
所以,凈水器的第一個用處是徹底去除水中的余氯,含飲用水和生活用水。相比較余氯而言,無色無味的重金屬離子和有機物污染是更應該引起重視的。
但現在有一個問題:自來水水質受地域影響明顯,污染類型和污染程度不一樣。凈水器“一刀切”的做法沒辦法解決問題。
這個問題不僅影響用戶選擇凈水器,凈水器商家也一籌莫展。
我認為有兩個解決方法:
1、凈水器品牌針對區域性自來水水質,提供定制化服務。
2、如果凈水器做不到定制,用戶起碼要求凈水品牌提供三項服務
1、產品安裝前的水質檢測服務
2、產品安裝后的水質檢測服務
3、濾芯過濾效率定期檢測服務
水是生命之源!可是現在工作忙碌的我們卻早已忘卻自己的健康問題。你知道喝什么樣的水才是健康的嗎?用什么設備處理才是放心的嗎?